來源:本站 時間:2022-11-10 09:09:22 熱度:1321
來源 | 百川 (ID: 百川脊柱健康學)
作者丨 黃開斌
本文摘自《脊柱保養手冊》
很多人以拜佛為日課已多年,但不知道要求自己拜佛姿勢要合乎自然人體結構、生理法則,拜后常覺得很疲倦、手腕酸、頭暈、面色慘白,其實這是由于姿勢有誤而導致。如果拜佛姿勢正確,它對脊柱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,同時幾乎所有的拜佛動作,都對脊柱是一種很好的鍛煉。
學拜佛本來是很簡單很容易,天真的小孩很快就學會了,而很多人卻花了一年多的時間,才把最基本的動作姿勢改正熟練。因受舊習氣老毛病的障凝,加上學習能力差,所以學得很慢也很吃力。通過重新學習你就會發現自己以前連最基本的站立合掌,乃至起身方法都不會。站是三節六曲,合的掌是參差不齊,敬禮——脖子如鋼柱水泥,躬身——脊椎骨如鐵壁,又拜時重心常在腳趾不在足跟,翻掌如翻船。乃至不知呼而拜下,吸而起立,故常常拜得上氣不接下氣,氣喘吁吁!
有些人在剛開始學拜佛時,全身是僵硬不靈活,筋骨是緊而不松,拜起佛來如老牛拖重車,稍用力即全身汗流如雨,才拜幾拜,衣服全濕。
初學者在每拜一拜,從頭到尾都要全神貫注每一個動作是否正確,否則就會俯首而頭不夠垂,彎腰而脊椎不后拱,甚至忘記呼吸。方法錯誤就會拜的腰酸背痛、頭暈,很辛苦,一點也沒有法喜感(法喜感是指自身在學佛過程中得到的快樂與自在的感受)!但是如果滿懷信心繼續練習無止,并立志非學好不可,通過一年或兩年的時間,掌握動作要領,達到身心能松、筋骨會軟,每一拜都能自然、輕松、柔軟、法喜充滿!
如果由于以前多年習慣,養成了“慣性動作”,當一打妄想,心不專注在這一剎那?!皯T性動作”就領先出束,因此要以高度‘警覺性觀照”。
要把過去多年所慣用不正確的姿勢動作,改為正確的,實比新學者更困難。因有“慣性”障礙,當中還有許多小插曲——過渡期的反應與考驗。若沒有大愿力的推動,相信一累就會灰心不想拜了。若全身昔日有過舊傷或老毛病的地方,在拜佛中,有如清理水溝,都有一時性反應的酸痛。這時就更應該提起信心與勇氣繼續拜下去,結果也因有反應,而得大改善。若頭受過傷,頸椎有問題,時常頭暈,在拜佛時,就會不知不覺地好起來,頭不再暈,頸椎也恢復正常;又或者小腿在拜佛時不知怎么地突然也腫起來湊熱鬧,又酸又痛,但繼續拜下去很快地就消失無蹤(垃圾清走了)。
很多人從小就丹田無力,多說話就喘,課誦唱念更是胸悶、氣短、難持續,也不會“仰臥起坐”。后來,因拜佛的關系,腹部自然變得有力,現在也能“仰臥起坐”,唱誦也能唱長音而不喘,學會深長呼吸。以前氣色不好、臉色蒼白、手掌很黃,可能很多人見到你就會說:“你應該吃吃補藥”。而現在體質改變,氣色也好,不再有人叫你吃補藥了。
由于拜佛身體有了種種的改善,心也比較能專注安定,更不必苦于種種“不必要”的癥狀。使得很多人對這合乎自然法則,脊柱健康學原理的拜佛方法,更具信心,對于拜佛深加好樂歡喜,一天不拜,就一天不暢快!
有人說拜佛想怎么拜就怎么拜,還要講究什么方法不方法,正確不正確!
要知“姿勢能導致脊柱健康,也能導致脊柱疾病”,關鍵就在如法與否!佛教示我們四威儀要“行如風、立如松、坐如鐘、臥如弓”其道理就在此。因每一個動作姿勢,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身心的健康,也大大地影響著我們修行的成就。有了健康的身心,才能修行無障礙。不只拜佛,日常生活中各種姿勢的不正或習慣動作的不當,就有可能會導致脊椎歪曲,而壓迫血管、神經、內臟…等,因而引發出各種的疾病、憂惱、痛苦。
因此,既然有心拜佛,最好用對身心有助益的方法,是為明智之舉。最后,祝愿有心學拜佛者,皆蒙諸佛護念、加被,能獲得此健脊法寶,依而行之,?;垭p增,并發菩提心,歡喜念佛,同生極樂國。
1、拜佛與伸脊
拜佛可以將人體脊柱一段一段地都打開,脊柱血脈通暢,內臟器官的狀態就易于保持正常。拜佛也是開啟恭敬心、清凈心的好方法。古代有很多人在拜佛時開悟。
運動要緩慢柔和,不要在運動中出現上氣不接下氣的現象。身體越好的人,呼吸就越深長,頻率就越慢。定功深的人,在初禪能做到氣住,二禪可以脈停。
2、拜佛姿勢圖解
第一、站立姿勢:輕輕合起雙掌,手指并攏,手肘自然彎曲,置于胸前約呈四十五度。合雙掌時,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,能夠凝聚心神,排除妄念.站于蒲團之前,兩足作八字式,左右足跟距離約二寸左右,足尖距離約八寸;
第二、分右掌向下,按于蒲團之中心,左掌不動,兩膝跨開跪于蒲團上。
第三、左掌按于蒲團之前左邊;
第四、右掌從中心移于蒲團之前右邊,兩掌相離六寸許;以頭按于兩掌中間之蒲團上;
第五、以兩手掌向外邊翻轉(手心向上,意在以兩手承佛足,頭面接足禮);
第六、兩手曲指反轉,仍按于蒲團之原處;頭離蒲團由伏而起;右掌移于蒲團之中心。
第七、左掌離蒲團,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狀;右掌用力撐起(兩膝同時離蒲團),合于左掌當胸,此為一拜。
第八、拜畢后尚有一禮,如世俗之作揖,名曰問訊。
1、首先虔誠地合起雙掌,目光注視中指指尖。
2、然后向下彎腰約九十度,當要直起身子來時,合十的雙手也同時變換姿勢。
3、以左手的中指、無名指、小指,蓋住右手的中指、無名指、小指;大拇指指尖輕輕相接觸,食指尖也輕輕相接觸,食指與大拇指剛好略呈三角形狀。
4、此時,雙手的姿勢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,就如同向佛菩薩供花一般,充滿了恭敬祥和。
5、雙手維持這個姿勢經過胸前,一直舉高到眉心(但不觸到額頭),這也表示把佛菩薩供到頂上,有著虔誠、恭敬而謙虛的態度。
6、隨后再輕輕將手放下,到胸前回復合十姿勢,然后放下雙掌。
(責任編輯:安得)
2022-11-10
2022-11-10
2022-11-10
2022-11-10
2022-11-10
2022-11-09
Copyriht 2020 by www.iesb.com.cn. all rights reserved 脊聯網網站版權所有京公網安備:--- 工業和信息化部 京ICP備19030970號-1
北京百川健康科學研究院 脊柱健康產業創新聯盟 世界脊柱健康聯盟 聯合主辦 脊聯網
投稿郵箱:1348398125@qq.com 手機: 13661171862 [手機站]